节点文献
进化视角下的人类记忆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已有记忆研究偏重于记忆结构的分析,着重于记忆的编码、存贮、提取不同过程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同时提出了情绪记忆、工作记忆、内隐记忆等不同的记忆类型。然而,记忆为什么会产生,或者说记忆的存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究竟有什么用处却一直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如同不了解一所房子的功能我们就不能很好的了解该房子的结构,缺少记忆功能引领或考虑下的记忆研究是不完善的。而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记忆的最近机制(proximate mechanism)和终极机制(ultimate mechanism)问题。进化视角下的记忆研究就是致力于记忆终极机制的探讨,认为记忆同其他人类心理机能一样都是源于自然选择的压力,服务于个体的最优适应(fitness),同时围绕进化过程中的两大主题—生存和繁衍而被塑造的。具体而言,该取向现有如下证据支持:(1)研究发现个体对呈现的在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生存价值的刺激有更好的记忆效果。在人类进化史上,蛇,蜘蛛等动物对人有致命的伤害,因而在进化的过程中那些对这类动物具有极强敏感性的个体才得以生存并使后代有机会得到繁衍,而其间就涉及到相关的记忆机制。这可以从蛇的恐惧的跨性别、年龄以及跨文化现象中得到支持,也可以从人类对蛇等动物更容易形成负性条件反射,且一旦形成很难消退的现象来得到证明;(2)记忆的生存加工优势效应。Nairne等人的研究发现,同样的刺激,在生存背景下加工之后相比于其他条件下的加工有更好的记忆效果,即记忆的生存加工优势效应。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被试群体间(大学生/儿童;正常/抑郁个体),不同的刺激形式(文字/图片)以及不同的记忆测验(外显/内隐)中都表现出该效应;(3)繁衍线索对记忆的促进效应。研究发现男性对漂亮异性的记忆效果更好,而女性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异性的记忆效果更好;同时,在求偶动机激活状态下,这种倾向表现的会更为强烈。这主要是由男女在抚养后代中不同的亲代投资方式及采用的不同生育价值判断标准决定的。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2-11-30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B842.3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