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四川地震后2年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变化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屈智勇王晓华郭静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地震后,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的关注。但是,很少有研究考察地震后受灾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长期变化及其躯体化表现。本研究在两年内对四川地震极重灾区的1056户家庭进行了4次追踪调查,考察了从地震后7周到地震后2年,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变化趋势,并揭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躯体化症状的相关关系。样本选自四川绵阳和德阳两地的极重灾区,来自两个县的1056户家庭进入基线调研,最终4次测查的有效样本分别为:基线调研840人,追踪测查一817人,追踪测查二695人,追踪测查三802人。本研究使用事件反应量表修订版(IES—R)测量创伤后应激障碍;用30个条目的自评躯体症状量表测量躯体化症状,还收集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慢性疾病和地震受灾程度等信息。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样本人群中,地震后7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高达33.18%(95%CI,30.12%-36.36%);半年后,这一比例迅速下降为14.30%(95%CI,12.01%-16.72%),在一年后下降为9.44%(95%CI,7.59%-11.40%),两年后仍有11.76%(95%CI,9.65%-14.00%)的人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创伤后应激障碍者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者。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者中躯体化得分大于12分的风险显著高于没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者,RiskRatio(RR)=1.56(95%CI,1.32-1.80,P<0.001)。这说明,地震后7周到半年,灾区居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症状快速下降,创伤后应激障碍者与躯体化症状有显著相关。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2-11-30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B845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