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与检测研究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摘要】 2011年我们在云南省石林县丽格海棠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新病害,称为丽格海棠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症状为叶缘部分产生淡绿色水渍状针头小点,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暗绿色病斑,病斑可连接成褐色的不规则大片病斑。海棠叶斑病常见症状为叶片边缘形成倒V字型坏死和起皱。发病严重时,整株海棠萎蔫枯死。在苗圃湿度高的情况下发病和侵染速度会更加严重。从病叶上分离到12株细菌菌株,菌株接种于不同品种的丽海棠上,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采用柯赫氏法则重新分离得到此病病原细菌。我们对病原菌进行的全面的鉴定和检测研究。经培养性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胞菌秋海棠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egoniae)。这是中国关于Xcb侵染丽格海棠的首次报道。同时我们提取了两株丽格海棠病原菌菌株的基因组DNA。根据Gene bank上丽格海棠病原菌野油菜黄单胞菌秋海棠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egonnia)与黄单胞菌属其他细菌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XCB(2)/XCB(3)。由此建立的PCR体系可从病原菌菌株中扩增出一条400bp的特异性条带,供试的其他细菌菌株则无扩增条带,表明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将此特异性引物稀释后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可检测到病原菌的DNA临界浓度为0.27×10-4ng/ul。另外本实验还比较了常规PCR和血清学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常规PCR技术检测病原菌基因组DNA的灵敏度较高于血清学检测技术,灵敏度可达100pg。利用GFP转入病原菌探寻其侵染途径的研究正在开展。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07-20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青岛
- 【分类号】S436.8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