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吉林省玉米大斑病药剂防控前移技术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伟苏前富李红贾娇孟玲敏晋齐鸣

【机构】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玉米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叶部病害,大发生时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近几年,吉林省玉米大斑病由于天气、种植环境等的改变及感病品种的大面积连片种植而呈现出发生早发生重的新特点,其发生流行出现加重的趋势,导致的叶片早衰影响玉米籽粒灌浆,造成玉米减产。为此,结合生产实际对其进行药剂防控前移技术研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叶斑病发病基数,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发生造成的为害、挽回产量损失、保证玉米稳产的目的。选择生产上防治玉米大斑病常用药剂及新型药剂9种,通过室内生测及田间小区防效试验进行筛选,对施药时间及施药次数等防效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进行产量测定。研究明确:玉米大斑病初次施药时期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宜早不宜晚,6月下旬左右田间初见病斑时即可进行施药防治,能有效抑制其发生发展及再侵染,防效也最佳;施用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的内吸性杀菌剂或杀菌剂组合防效最高,如20%嘧菌酯+12.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用后防效可达84.04%,10%丁香菌酯+30%戊唑醇+25%嘧菌酯悬浮剂用后防效可达82.51%等,25%丙环唑乳油单剂因其在部分品种应用后易产生药害导致空秆需谨慎使用;对于感病品种在一般年份,连续喷施1~2次,间隔7~10天可见显著防效,在气候适宜大斑病发生年份需进行3次施药;施药后不同抗性品种挽回产量损失率在5.43%~63.74%之间,在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可有效挽回产量损失,尤其对于高感品种产量挽回较多;在田间应用高杆喷雾机施药与人工喷施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别,且更安全高效。随着农民对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治重视程度及生产上机械化应用程度的提高,大面积化学防治也就变得简单而普遍,为了更好的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建议推广应用此项技术。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药剂防控
【基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CARS-02)
  • 【会议录名称】 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4-11-05
  • 【会议地点】中国福建厦门
  • 【分类号】S435.131.4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