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玉米粗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的调查初报
【机构】 浙江省临海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浙江省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 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 浙江省天台县植保站;
【摘要】 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矮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传播媒介发生严重的玉米病毒病。近年来,由于受耕作栽培制度改变、毒源虫源的累积、品种抗病性下降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该病在浙江临海、天台、临安、淳安等玉米产区暴发流行,一般株发病率在20%~60%,产量损失2~3成,重的几乎绝收,造成玉米产量重大损失。为了探索玉米矮缩病的发病流行规律,为测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9~2011年我们开展了玉米矮缩病侵染发病和主要寄主植物调查。田间症状观察表明,玉米矮缩病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很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该病与介体灰飞虱的寄主植物调查表明,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看麦娘、早熟禾、罔草、稗草、马唐、千金子、狗尾草、狗牙根、野燕麦、早熟禾、白顶早熟禾等为该病的主要寄主植物,早熟禾、马唐、双穗誉稗、狗牙根、狗尾草、罔草、黑麦草、稗草、牛筋草、千金子、白叶草、白茅草和李氏禾等为灰飞虱越冬越夏的主要寄主杂草。该病在田间自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玉米1~6叶期是感染该病的敏感期,7叶期以后(可见叶10叶以上)植株抗病力逐渐增强,为相对安全叶龄。玉米植株在6叶以前感病,一般不能抽穗,玉米7叶以后感病植株能抽穗结实,但结实率低,百粒重下降,减产率可达50%以上。玉米一旦染病,整株系统发病,单株产量损失50%~100%。玉米一株发病,整穴失收,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其产量损失程度超过水稻。
- 【会议录名称】 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1-11-06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苏州
- 【分类号】S435.13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