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ISSR标记的27个茯苓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摘要】 采用12条引物对茯苓27个栽培菌株或野生菌株进行ISSR指纹图谱分析,扩增出85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64条,占总带数的75.29%,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1条带。聚类分析表明,在83%的相似水平上,27个菌株可分为六个大类。第一类包括Y1(宝山)、A9、ACCC50478、Z(z)、鄂1号、Z(1)、ACCC50864、DB、901、5.78、GZ、GD、云苓1号、茯苓3号、岳西、华中、茯苓28、靖洲28、A10、T1等20个栽培菌株;第二类包括野生菌株P0和栽培菌株闽006号;第三类包括仅包括来自山东的1个栽培菌株SD;第四类包括来自安徽的野生菌株L;第五类包括栽培菌株ACCC50876和神苓1号;第六类仅包括1个来自四川的栽培菌株SC。研究表明,我国多数茯苓栽培菌株种质资源遗传差异较小,存在远距离引种流通、穿插引种和同物异名等现象.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I06A15-4-5)
- 【会议录名称】 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
- 【会议时间】2008-11-04
- 【会议地点】中国湖北武汉
- 【分类号】S567.32
- 【主办单位】中国菌物学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