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应用ORYZA2000模型制定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薛昌颖邓伟刘伟昌李树岩

【机构】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不同降水年型和产量水平的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方案。结果表明:当灌溉定额达到一定水平后,最高产量趋于不变。干旱和平水年型条件下旱稻均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灌溉定额为300~500mm可增产约3000kg·hm-2;丰水年型灌溉定额为250mm时可增产1000kg·hm-2。70%、80%和90%产量潜力3个产量水平的最优灌溉方案分别需要保持根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67%、73%和83%左右,灌水定额不宜过高,以50~60mm为宜。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取决于实际的降水情况:干旱年型3个产量水平的灌溉次数为3~8次;平水年型为2~5次;丰水年型为1~5次。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0.92~1.28g·kg-1,受各年型降水量影响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在1.61~7.76g·kg-1之间,丰水年型的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平水年型和干旱年型。80%产量潜力水平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年型灌溉定额在98~239mm之间,灌溉次数为2~5次。

  • 【会议录名称】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
  • 【会议时间】2009-10-14
  •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杭州
  • 【分类号】S511.6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