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IMRT与常规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化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马礼钦杨凌张瑜潘建基孔祥泉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摘要】 目的:旨在比较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IMRT)和常规放疗后无瘤生存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生存质量变化情况,寻找其变化趋势,探讨IMRT技术对减轻鼻咽癌放疗后副反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应用编制的"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35项),对我院首诊治疗后的鼻咽癌无瘤生存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社会人口学信息。将完成调查的142例患者按采用的放疗技术分为调强适形放疗组(IMRT组)75例和常规放疗组(CRT组)67例,并根据随访时间(12~4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分别分成3个亚组:治疗后12~18个月、治疗后19~28个月、治疗后29~42个月。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IMRT组与CRT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生存质量评分,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生存质量变化趋势。结果:(1)治疗后12~18个月时段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6个领域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19~28个月时段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在疾病与治疗相关症状反应领域为:78.48±9.30(IMRT组)和69.66±12.03(CRT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其余5个领域无统计学差异。(3)治疗后29~42个月时段两组患者在身体功能领域、总生存质量评价、疾病与治疗相关症状领域的评分均存在差异(P值均<0.05),其评分分别为90.72±9.87和83.16±13.65、66.67±23.57和50.00±31.47、78.46±11.79和67.85±13.86;而在社会/家庭角色功能领域、经济状况领域评分两组无差别。(4)IMRT组内患者治疗后3个不同时间段的QOL各领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CRT组内患者在总体生存质量评价领域评分治疗后19~28个月与29~42个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6);身体功能领域、疾病与治疗相关症状、反应领域评分在治疗后3个不同时间段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而其余各领域在治疗后3个时间段间均无差别。结论:调强适形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高于常规放疗后患者,主要体现于IMRT减轻了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副反应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生存期的延长,其优势尤为突显,逐渐体现于疾病与治疗相关副反应、身体功能及总生存质量自我评价方面。

【关键词】 生存质量鼻咽肿瘤放射治疗调强适形
  • 【会议录名称】 第六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六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10-12-09
  • 【会议地点】中国福建福州
  • 【分类号】R739.63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