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静脉血管痉挛的磁共振对照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子轩戴宗飞邓雪飞陈丹韩卉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摘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仅针对脑动脉痉挛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课题组推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存在脑静脉的收缩痉挛。为此,本研究选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20只)、阴性对照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其中,实验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阴性对照组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选择蛛网膜下腔内位置接近的基底动脉和基底静脉,于造模前1 d和造模后1、3、5、7、9、11 d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比观察两者血管管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造模前后兔基底动脉、基底静脉管径没有出现显著变化。实验组中,基底静脉造模后1 d管径变化不明显,3~9 d基底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管径变细的改变,第7 d左右达到高峰,第11天以后逐渐减轻;基底动脉出血后第1天出现血管管径变细,第3~7天发生持续性的狭窄,狭窄的高峰出现在第5天前后,第9天之后逐渐缓解。结果显示,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静脉发生迟发性收缩痉挛,并且存在规律性,而发生时间和高峰期较动脉痉挛晚。本研究结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以及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及思路。

  • 【会议录名称】 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
  • 【会议名称】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
  • 【会议时间】2011-08-08
  • 【会议地点】中国贵州贵阳
  • 【分类号】R743.34
  •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