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五大淡水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演变特征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中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地处长江和淮河中下游,湖泊面积共计10349 km2,占江淮中下游湖泊总面积的50%以上,占全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37.3%。五大淡水湖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多样性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后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是目前这些湖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关于湖泊底栖动物群落及演变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五大淡水湖底栖动物群落现状,探讨鄱阳湖、太湖、巢湖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五大淡水湖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差异较大,鄱阳湖和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太湖的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中华河蚓、河蚬、铜锈环棱螺、中国长足摇蚊和钩虾,洪泽湖的优势类群主要为河蚬、寡鳃齿吻沙蚕、背蚓虫、钩虾等,而巢湖的优势种主要为耐污能力强的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多样性方面,鄱阳湖和洞庭湖高于太湖,太湖和洪泽湖次之,而巢湖底栖动物多样性最低。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在太湖梅梁湾,现阶段颤蚓类和摇蚊幼虫占据了绝对优势(2007年),这与1994年多个种类共占优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似地,巢湖的优势类群从1980–1981的双壳类(主要是河蚬)转变为2009年颤蚓类和摇蚊幼虫。这两个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简单化可能与长期富营养化及其导致的环境变化密切相关。1992年以来鄱阳湖底栖动物丰度和优势种发生显著变化,底栖动物总丰度从1992年的724个/m2降低至2012年的228个/m2,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软体动物(578个/m2降至149个/m2),1992年底栖动物优势种为蚌类、河蚬及螺类,且优势种数量较多,而1998年之后蚌类不再为优势种,优势种数量减少,到2008年后耐污类群颤蚓类成为优势种之一,二十年来鄱阳湖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可能与湖区大规模采砂及水环境变化有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五大淡水湖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会议录名称】 “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
- 【会议时间】2014-10-27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Q958.8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