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体系及其对海洋过程的响应机制初探
【作者】 王斌; 陈建芳; 金海燕; 李宏亮; 刘希真; 庄燕培; 徐燕青; 张海生;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摘要】 根据2009年8月"908"项目长江口补充调查总碱度(TAlk)、溶解无机碳(DIC)、pH值、溶解氧(DO)和叶绿素a(Chla)等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分布范围在1647.1~2236.9μmol/dm3之间,平均值为2031.2μmol/dm3;空间分布为由近岸冲淡水方向向外海逐渐增加;DIC在垂直分布上总体呈现底层水>次表层水>表层水,在29.0°N,122.6°E的底层存在1个高值中心,这可能与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深层水作用有关。对TAlk、DIC与盐度的相关性探讨发现,当盐度为10~25,TAlk、DIC与盐度呈现很好的保守性关系;而在盐度接近0,大于30及盐度为25~28时则出现偏离保守型稀释曲线现象,而这3个区域分别属于河口淡水端,海水端和长江口羽状锋区域,这一现象的发生与河水端不同的输入源、海水端的水文物理过程以及长江羽状锋区域生物活动强弱密切相关。此外,根据DIC体系中DIC、pH值、温度和盐度等的实测数据进行推算可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pCO2的范围为15.4~166.9Pa(154.0~1669.0μatm),其中以29.5°N,123°E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表层pCO2值的低值中心39.0Pa(<390μatm),理论上可认为夏季该海域是大气CO2的一个典型汇区。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2-11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青岛
- 【分类号】P734.2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