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黄海绿藻原因种-浒苔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研究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摘要】 从2007年起,我国黄海连年爆发特大规模的绿藻,2008年至2012年受影响海域面积累计达到惊人的16.93万平方公里。绿潮的爆发对江苏北部和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生态系统、养殖业和旅游业等造成了严重危害。黄海绿藻原因种经鉴定为浒苔Ulva(Enteromorpha)prolifera。但是石莼属(包括了浒苔属)的藻类之间一般的形态学特征差异小,而且同一种藻的形态可塑性强,从而很难通过形态学特征实现对黄海绿藻原因种的准确鉴定。一些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特异基因的测序、RFLP等技术费时费力,很难实现对绿潮爆发起源地和漂浮过程中大量样品快速鉴定的需求。我们对2012年对采自于青岛近海的定生肠浒苔U.flexuosa和石莼U.pertusa,2011年和2012年采自于江苏如东紫菜养殖区的梗绳上定生的浒苔U.prolifera、缘管浒苔U.linza、曲浒苔U.flexuosa、扁浒苔U.compressa和盘苔Blidingia sp.,2011年和2012绿潮爆发期间采集于青岛近海的漂浮浒苔U.prolifera的ITS1-5.8S rDNA-IFS2区PCR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对ITS区序列无法区分的Ulinza-procera-prolifera(LPP)复合种进行了5S rDNA间隔区(5S rDNASpacer)进行了扩增和测序,从而实现将所有样品准确的分子分类。根据浒苔U.prolifera的5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设计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采用脱水脱色、预杂交、杂交、洗脱、荧光观察的技术流程,对浒苔以及其他的阴性样品进行了FISH杂交。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标记浒苔样品,细胞核被标记上明亮的绿色荧光,而其它藻类样品不会产生标记。以此方法可以实现对浒苔的快速鉴定,实验操作过程快速,可对数十个样品进行同时检测。该技术有望实现对黄海绿潮生消过程中浒苔种群动态变化的快速监测。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07-29
- 【会议地点】中国吉林延吉
- 【分类号】X173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