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长江口溶解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底层缺氧成因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陈建芳李宏亮金海燕卢勇王奎高生泉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摘要】 利用2006~2007年908-ST04区块任务单元在长江口开展的春、夏、秋、冬四次多学科综合调查资料,和2009年6月和8月开展的908长江口缺氧补充调查资料,讨论长江口溶解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冬季,表层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值总体上呈近岸高,外陆架低的分布趋势,上下混合均匀。春季,藻华开始出现,层化初成,外陆架入侵水团的低溶解氧浓度和上层沉降的生物碎屑,使低氧水体开始发展。夏季,表层水体在长江口锋面区呈现一"高氧带",尤以北部为甚,氧饱和度可达190%,范围与底层低氧区一致。秋季,在122.5°E以东的外陆架区,观测到呈块状分布的溶解氧值低区和夏季缺氧核心区的残留。长江口近年来观测到的夏季的缺氧区在年际尺度上呈现比较大的变动。2009年8月观测发现低氧核心区成多核结构。由于受人文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双重影响,长江口动力因素和生态响应复杂多变。长江冲淡水扩散为缺氧准备了营养盐,台湾暖流水入侵和上升流为缺氧水体提供了较小的溶解氧背景值,强烈的层化阻止了底层氧和上层高氧带的垂直交换。但陆源有机质对缺氧的贡献可能有限。

【关键词】 长江口溶解氧季节变化缺氧形成机制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07-29
  • 【会议地点】中国吉林延吉
  • 【分类号】P734.2
  •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