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氯喹对肾小管自噬的影响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徐玉英许淑珍徐钦郑一凡朱心强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

【摘要】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剂量下的氯喹(CQ)对肾小管自噬的影响及其肾毒性,为拓展CQ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与结果ICR小鼠每2d灌胃给予CQ 0,5,20和40 mg·kg-1,持续1个月。CQ 40ng·kg-1组中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水肿、坏死,脱落到管腔,甚至出现裸基膜;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胶原蛋白增多。随着CQ浓度的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p6蛋白表达和TRPM2蛋白表达变化不大,肾小管上皮细胞p62蛋白表达增多,LC3蛋白表达降低。综上所述,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CQ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基础自噬,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水肿、坏死。根据ICR小鼠研究结果,选择CQ20 mg·kg-1作为长期给药的剂量,以饮食限制(DR)诱导自噬和二乙基亚硝胺(DEN)/苯巴比妥(BP)诱导氧化应激进行预处理1周,然后腹腔注射给予CQ,观察CQ作用6个月和8个月后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的影响。C57小鼠给予CQ20 mg·kg-1CQ 8个月后,肾间质明显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体积大,胞浆丰富。CQ给予6个月和8个月时,肾小管上皮细胞p6蛋白表达增加;而TRPM2在6个月时增加不明显,在8个月时明显增加。在6个月和8个月的正常对照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p62和LC3蛋白水平很低。给予CQ 6个月,肾小管上皮细胞的p62和LC3变化不明显,但给予CQ 8个月后,肾小管上皮细胞p62和LC3表达明显增加,肾小管管腔内p62表达明显增加。与CQ组相比,DR+CQ组肾小管管腔内并没有表达p62,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p62降低、LC3增加;DEN/BP+CQ组肾小管及其管腔内的p62表达更多,肾小管LC3表达增加。与CQ组相比较,DEN/BP和DR进行预处理后,CQ并没有使肾小管管腔内表达p62。结论 CQ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氧化应激可以促进CQ的毒性作用,而促进自噬可以抑制CQ的毒性作用。

【关键词】 氯喹肾小管自噬p62LC3p6TRPM2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
  • 【会议名称】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
  • 【会议时间】2013-11-12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114
  • 【主办单位】中国毒理学会、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