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城市居民通婚行为中的地域等级补偿现象——广州婚姻地理调查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欧阳军周晓芳肖玲张远儿陈朝隆陈淳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摘要】 2008年对广州市区807位居民婚配行为做了抽样调查。单从阶层、学历、年龄来看,广州居民的婚配行为中"同类匹配"依然占主导性地位。交换理论则正好作为补充可以解释那些不能用同类匹配理论来解释的婚姻事件。78.38%以上的婚配事件为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以及非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这样的地域级别对等通婚行为,而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这样的地域级别非对等通婚事件仅占21.62%。说明在居民婚配行为的地域匹配上,"地域级别对等"成为一个显性的考量。分析通婚地域间级别对等组和非对等组之间的差异,发现二者在学历差、阶层差无显著差异,但在年龄差、婚前居住史差(年数差)和户口属性差三个方面有显著差异。年龄差较大的男女、婚前居住史差较大的男女以及有户口属性差的男女更容易出现地域级别非对等通婚。地域等级具有交换理论中的补偿或冲抵价值,用以补偿在年龄、户口属性或居住史等方面的劣势,同时,年龄优势或居住史优势或户口属性优势有着某种交换补偿价值,用以补偿或冲抵地域等级方面的劣势。作者认为这种居民婚配行为中的地域等级补偿机制以及地域等级概念,是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对"和(婚姻)交换理论在城市等级体系的一种隐性表达。而这种通婚地域等级概念以及地域等级补偿机制,无不渗透着制度性(如户籍制度)和结构性(如城市等级制度)因素的影响。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
  • 【会议时间】2009-10-17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C913.1;K901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