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刈割诱导水稻幼苗早期响应基因和途径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摘要】 刈割是牧草生产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收获方式。刈割对植物地上部分会产生直接的损伤。不同的刈割频率与强度,对牧草的群体结构、生理生态、品质、干物质分配、生物量和产量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等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就刈割对牧草生长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生态等方面,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牧草对刈割响应的后期效应,而对刈割后牧草是如何从基因水平快速响应、启动了那些代谢途径、早期分子水平的响应与后期所产生的效应之间有些什么联系等问题至今没有报道。当今芯片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由于水稻基因组已经测序,具有全基因组芯片,水稻与禾本科其他植物的同源性也比较高,而且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动物或昆虫的危害以及夏季冰雹等的危害,这些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都能使水稻造成去叶危害,所以我们选择禾本科模式植物水稻作为研究材料。当水稻幼苗长到大约18cm高的时候,割掉地上部2/3的生物量,留下1/3的生物量(大约6cm)作为研究材料,并在创伤部位涂抹牛的新鲜唾液,模拟动物放牧,分别在刈割后2hr、6hr和24hr取材,用于基因芯片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
- 【会议录名称】 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9-09-01
- 【会议地点】中国云南昆明
- 【分类号】S511
-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