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靛玉红及其衍生物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构效关系
Study of structure-angiogenic 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indirubin and its derivatives using zebrafish model
【作者】 韩利文; 王希敏; 袁延强; 何秋霞; 张云; 陈锡强; 王雪; 刘可春; 刘昌孝;
【Author】 HAN Li-wen1,WANG Xi-min1,YUAN Yan-qiang1,HE Qiu-xia1,ZHANG Yun1,CHEN Xi-qiang1,WANG Xue1,LIU Ke-chun1,LIU Chang-xiao2 (1. Key Laboratory For Biosensors Of Shandong Province,Biology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Shandong,jinan,250014,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rug Delivery Technology and Pharmacokinetics,Tianjin,300193,China)
【机构】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物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目的快速而可靠的药物筛选模型对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物结构的改造、以及中药的现代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斑马鱼血管生成模型是目前先进的兼具整体性和快速性双重特性的药物筛选模型,利用斑马鱼模型考察中药单体靛玉红及其衍生物的抑制血管生成活性及其量效关系,可为斑马鱼模型在新药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TG(VEGFR2:GFP)系血管荧光转基因斑马鱼作为筛选模型,分别用中药单体靛玉红(Ind)、两种结构衍生物靛玉红-3’-单肟(IMO)、6-溴-靛玉红-3’-单肟(BIO)处理斑马鱼胚胎,以节间血管数作为指标,考察药物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的剂量下,Ind、IMO与BIO抑制斑马鱼节间血管(ISV)生成的作用依次增强,三者都显示明显的量效关系。Ind、IMO与BIO的半数有效剂量(EC50),分别为89.10μM、5.188μM和2.686μM。结论在靛玉红母体结构改造中,随着C-3’位肟化以及C-6位溴原子的引入,溶解性明显改善,其抑制血管生成活性也逐渐增强。
- 【会议录名称】 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
- 【会议时间】2012-11-19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R285
-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江苏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