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民族戏曲的活态保护
【作者】 周传家;
【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摘要】 民族戏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昆曲、京剧等剧种已经被分别命名为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为了保留民族文化的根须和火种,守护民族精神的家园,维护民族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在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的前提下,必须坚定地对民族戏曲实行"活态保护"的策略。实施"活态保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强调民族戏曲的原创性(鲜活的舞台性和立体性),认真进行抢救、恢复和重建。二、强化民族戏曲的主体性,保护传承人,推星造星,实行人才来源多样化,吸收壮大戏曲志愿者队伍。三、突出民族戏曲的双向接受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扩大民族戏曲的群众基础。四、坚持发展的观点,刷新文化精神,既重"硬件",又重"软件",保护与利用兼顾。总之,让孕育成熟于民间的民族戏曲,不断吸取新的时代精神,得以在民间长久地延续、存活、创新,为民族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
- 【会议录名称】 北京学研究文集2006
- 【会议名称】北京文化史暨第八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6-12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J805;G122
- 【主办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文化史研究所、首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