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破解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
【机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国民经济中居民消费的比重却在持续性地下降,这一现象往往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居民消费下降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证据,但是至今尚未回答到底整体上看是哪些主要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因此,中国经济消费比例下降仍然是谜题。本文从基础的统计数据出发,首先建立了中国消费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基本事实。我们进而将消费占GDP比重的变化分解为两大因素:一是结构因素,即,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二是行为因素,即,家庭行为导致其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变化。通过中国经济时间序列以及国际和省际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国际比较中,各国平均的消费差距可以主要由行为论解释,即,各个国家不同的消费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的消费之间的差距。而从同一个国家时间序列上来看,消费习惯等行为因素变化不大,经济结构的改变决定其消费率的变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变化巨大,可支配收入巨幅下降,目前已经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结构论是解释中国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跨国比较上,中国居民消费比重比世界均值低12%,其中基本都可以由结构论解释。时间序列上,中国居民消费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下降10.3%,其中可以由结构论解释6.3%,由行为论解释4.3%。本文的政策指向非常简单,那就是建议国家在未来若干年大力改革公共财政体制,通过各种办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此提升中国经济消费的比重。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1%,将导致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提高0.65%,中美贸易顺差将大致下降120亿美元,相当于2009年中美贸易顺差的9.95%。
- 【会议录名称】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6期)
- 【会议时间】2010-10-01
- 【分类号】F224;F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