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地震挤压综合征肌肉次生性坏死的临床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晖黄富国屠重棋裴福兴宋跃明王光林康鹏德易敏

【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摘要】 [目的]探讨5例汶川地震所致挤压综合征继发肌肉次生性坏死的诱因、发病机制及相关的临床干预治疗措施。[方法]对66例地震挤压综合征患者中,5例出现继发肌肉次生性坏死患者入院后救治过程中的全身和创面局部的临床表现、病程中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变化与临床干预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3个多月抢救治疗,5例患者无一例死亡。5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均表现为急性肾脏功能衰竭和肝功能损害,4例伴肺功能损害。同时均合并多部位、大面积的感染创面。实验室检查发现早期病程中均有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高钾血症、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能有效降低明显升高的血清酶学指标,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出现迟发性的整群肌束的渐进性坏死期间,均有多次创面的活动性、动脉性出血及寒战、高热等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在恰当高级生命支持及全身治疗为主的同时,对局部创面进行多次有限扩创,从而避免引发更深层肌肉的坏死。[结论]地震挤压综合征肌肉次生性坏死的原因较多,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合并多部位、大面积的感染创面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挤压综合征患者,应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按照先生命后肢体、先全身后局部的原则,在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分步实施治疗计划。当局部感染创面出现肌肉次生性坏死与脓毒症等全身症状期间,治疗的焦点是在全身支持与创面处理的矛盾中找到一平衡点,应各方兼顾帮助患者跨越死亡线。

  • 【会议录名称】 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 【会议名称】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09-07-11
  • 【会议地点】中国吉林长春
  • 【分类号】R685
  • 【主办单位】中国康协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The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Committee of Disabled Limbs & Trunk of China)、《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