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双壳纲贝类18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分析5
【机构】 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
【摘要】 双壳纲(Bivalvia)为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全世界约有2万种。我国有8个目。生态及形态上极具多样性,在我国,双壳贝类分类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双壳类种类繁多,分类困难,目前,以形态学资料为依据的分类结果常出现分岐。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贝类的系统发育分析。18S长度适当,含量大且高度保守,核苷酸替换率较低,是探讨生物高级分类群系统演化的难得工具之一。本研究从GenBank下载双壳类帘蛤目、海螂目、贻贝目、胡桃蛤目、蚶目、真珠贝目6个目94个种类的18SrRNA基因(18S)全/部分序列107个。用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4.1软件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双壳类18S rRNA基因变异规律及其在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18S序列有插入/缺失序列,存在长度多态性:帘蛤目种类18S序列长度在1777-1841bp之间;海螂目种类为1783-1795bp;贻贝目为1807-1817bp;蚶目种类为1765-1793bp;胡桃蛤目种类为1765-1766bp。珍珠贝目为1802-1814之间。序列比对显示有5段约30-70bp的保守区,4段约130-550bp的高变区。碱基组成平均为T:24.4%,C:23.6%,A:24.5%,G:27.5%。G含量高于其它3种碱基。在1796个比对位点中,变异位点占31.7%,简约信息位点占24.0%。目内科间遗传距离为0.003-0.043,目间遗传距离为0.026-0.093。有目内遗传距离高于目间遗传距离的现象。聚类分析显示贻贝目、珍珠贝目、胡桃蛤目、蚶目和海螂目的缝栖蛤科分别聚为支持率很高(94-100%)的单系支,后聚为一大支(100%)。海螂目余下的5个科聚为另一单系支。蛤蜊科与帘蛤目的其他科分离形成一置信度很高的单系支(98%)。本研究发现海螂目、帘蛤目的种类没能完全聚到一起,彼此嵌套。18S资料揭示帘蛤目的蛤蜊科、海螂目的缝栖蛤科已经进化为独立的支系。
- 【会议录名称】 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0-09-11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Q953;Q951
- 【主办单位】江苏省遗传学会(Jiangsu Genetics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