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鱼类体内寄生蠕虫在食物网中的传播及其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
【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摘要】 寄生虫与宿主是一种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在鱼类食物网中的传播主要依靠宿主间的捕食作用,"寄生虫-宿主"关系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的复杂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却经常在食物网研究中被忽视。为了研究鱼类体内寄生蠕虫在食物网中的传播及其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作者根据梁子湖鱼类食物网数据,选择食物网中处于不同营养级别的12种鱼类,其中包括鳜、乌鳢、子陵吻鰕虎鱼、麦穗鱼、黄颡鱼、黄黝、红鳍鮊、似鱎、鲫、条、高体鰟鮍和大鳍鱊,分春、秋两季调查了鱼体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种类和数量,每种鱼的样本量为36~88尾。最后,构建出以上鱼类消化道的寄生虫群落结构,分析了在鱼类不同营养水平上寄生虫的多样性和组成特征,比较了引入寄生虫后的食物网参数变化。通过将鱼类营养级与12种鱼类的消化道寄生虫Brilloui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以及丰富度进行相关分析和曲线拟合,均与指数增长曲线拟合最好:(y(Brillouin)=0.042+(4.53E-18)*e(x/0.092)),R2=0.79,P<0.01;y(Evenness)=0.079+(3.81E-18)*e(x/0.091),R2=0.70,P<0.01;y(Richness)=0.533+(1.30E-16)*e(x/0.097),R2=0.62,P<0.01),即营养级高的鱼类,其体内寄生蠕虫的多样性更高。引入寄生虫后,食物网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链接数增加了31.3%,最大食物链长度从3增加到4,平均食物链长度从2.34增加到3.19,顶位种比例从4.76%增加到37.3%,中位种-中位种链节增加25.6%,但对连通度和链节率没有影响,可见,寄生虫作为顶位种引入鱼类食物网后,食物网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增加了。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 【会议名称】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3-11-05
- 【会议地点】中国海南海口
- 【分类号】S941.5
- 【主办单位】海南大学、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