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儿脊柱侧弯手术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联合监测的麻醉管理
【作者】 舒海华; 李桥波; 陈裕光; 刘卫锋; 杨军林; 李佛保; 魏明; 刘宽智; 李梅娜; 窦云凌; 黄紫房; 叶芳; 黄文起;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脊柱侧弯手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成功率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小儿脊柱侧弯手术患者47例(ASAⅠ~Ⅱ),术前无脊髓或神经功能不良,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4岁)23例;B组(4-10岁)24例。A组行以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并行七氟醚为基础的静吸复合麻醉维持;B组以丙泊酚为基础的静脉麻醉诱导,并行丙泊酚为基础的全凭静脉麻醉维持。两组均使用顺式阿曲库铵辅助气管插管和改善术中管理。麻醉深度根据NarcoTrend监测数值予以调整,维持NarcoTrend指数于36-60。在麻醉诱导30分钟后至手术开始后30分内(平均55.2±17.7分钟)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同时记录双侧胫前肌、足拇短屈肌TES-MEP和双侧胫后神经CSEP。若患者的TES-MEP和CSEP出现监测不良,排除非麻醉药物影响因素后将调整麻醉方法和麻醉药浓度:A组调小七氟烷吸入浓度或改为全凭静脉麻醉;B组则调小丙泊酚泵注速率,同时调大瑞芬太尼泵注速率;同时两组均追加芬太尼和/或咪达唑仑维持足够麻醉深度。若为FES-MEP监测不良则同时停用肌松药。调整麻醉方法10~30分钟后,再次记录TES-MEP和CSEP。分别比较A组,B组及总体(A+B组)调整麻醉方案前后的TES-MEP、CSEP及联合监测的成功率。【结果】1.术中TES-MEP监测结果:各组中,与麻醉诱导30分钟后至手术开始30分钟内相比,调整麻醉方法后的TES-MEP监测成功率增加(A组52.2%vs 9 1.3%,P<0.05;B组45.8%vs 95.8%,P<0.05;总体48.9%vs 93.6%,P<0.05)。2.术中CSEP监测结果:各组中,调整麻醉方法后的CSEP监测成功率改变无统计学差异(A组87.0%vs 100.0%,P>0.05;B组62.5%vs75.0%,P>0.05;总体74.5%vs 87.2%,P>0.05)。3.术中FES-MEPCSEP联合监测结果:A组调整麻醉方法后的联合监测成功率改变无统计学差异(9 1.3%vs100%,P>0.05),,而B组和总体调整麻醉方法后的联合监测成功率增加(B组79.2%vs100%,P>0.05;总体80.9%vs 100%,P<0.05)。【结论】通过调整麻醉方法或麻醉药浓度,采用低浓度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或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师密切配合,可提高小儿脊柱侧弯手术TES-MEP监测和联合监测脊髓功能的成功率。
- 【会议录名称】 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
- 【会议时间】2013-07-26
- 【会议地点】中国贵州贵阳
- 【分类号】R726.8
- 【主办单位】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分会、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