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蒙诚跃张建华王润秀

【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摘要】 目的观察兔耳创面愈合后应用丹参酮II 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IIASulfonate,STS)局部注射对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10只,全麻下建立兔耳瘢痕模型,在兔左、右耳腹侧各形成边长为2cm方形创面3个,共60个创面,对形成瘢痕的40个创面分两组进行研究:实验组(左耳),包括A、B、C三组,对照组(右耳):D组。A组10处瘢痕,在创面上皮化后(伤后28天)开始应用丹参酮IIA磺酸钠瘢痕局部注射,用量0.05mg/瘢痕(为0.04ml/瘢痕),每周注射一次,共用3周。B组和C组各10处瘢痕,用药量分别为0.1mg/瘢痕,0.2mg/瘢痕,用药时间、次数、周期及用药剂量均与A组相同。D组10处瘢痕为实验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瘢痕局部注射,用量为0.04ml/瘢痕,用药时间、次数、周期与A组相同。在注药前(伤后28天)和注药3周后(伤后49天),记录和测量兔耳瘢痕大小、厚度、颜色、硬度。各组瘢痕用药处理3周后,全麻下取瘢痕组织实施HE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及电镜分析。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瘢痕增生较轻,颜色浅,质地软,瘢痕厚度降低幅度((?)±s)较大,A、B、C三组注药后瘢痕厚度较注药前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427±0.067mm、1.504±0.074mm、1.662±0.090mm;D组为0.664±0.098mm,A、B、C三组瘢痕厚度降低幅度较D组瘢痕厚度降低幅度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瘢痕厚度降低幅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光镜检查,发现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整齐,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减少,散在或围管性浸润,血管数目减少;胶原纤维分布面积(x±s),A、B、C、D四组分别为73.70±2.29%、65.92±2.24%、56.38±2.75%、85.90±2.81%,经统计学处理,A、B、C三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分别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镜下见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相对变小,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RER)不发达,少许RER扩张成囊状,部分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核异染色质丰富。结论 STS注射兔耳瘢痕对兔耳瘢痕增生有抑制作用。

  • 【会议录名称】 第八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八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0-08-01
  • 【会议地点】中国贵州贵阳
  • 【分类号】R285.5
  • 【主办单位】西南烧伤整形学会、贵州省医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