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血浆褪黑素浓度影响及其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汪雪锋魏昕方才柴小青

【机构】 安徽省立医院

【摘要】 目的比较气管内全麻或硬膜外复合全麻这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与血浆褪黑素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老年胃癌手术患者50例,ASA分级II-III级,年龄60-75岁,排除精神、神经疾病,术前无明显高血压、心脏病及肝肾疾病史,无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史,随机分为气管内全麻组(T)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组(ET)。患者入室后建立中心和外周两条静脉通路,常规行ECG、SP02、Bp及BIS监测。麻醉前均输入10-15ml/kg乳酸钠林格液。ET组选择T8-9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硬膜外置管3cm,平卧3min后,先给予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实验量3ml,间隔3min后再追加8-10ml,于硬膜外停止给药后15min测定阻滞平面再行全麻诱导。两组全麻诱导依次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4μg/kg、罗库溴铵0.6-0.8mg/kg,待BIS值达到40行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为1:2),术中维持PetC02为35-45mmHg。术中静脉持续泵人丙泊酚2-6 mg.kg-1.h-1,瑞芬太尼6-10μg.kg-1.h-1,且每隔1h左右硬膜外给药,术中按需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05-0.1mg/kg,维持患者血压在基础血压的正负20%,BIS值在40-50。手术结束后,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Sp02维持在95%以上,肌张力恢复,意识清醒,拔出气管内导管。ET组患者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两组患者术毕清醒拔管后均接电子镇痛泵(PCIA配100ml,药物为舒芬太尼注射液2μg/kg和止吐药,预给量2ml,背景输入速度2ml/h,PCA1ml/次,锁定30min),持续至术后2天。本实验为排除手术过程中光线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均在诱导麻醉后对患者头部施以包裹处理,术前均以利多卡因乳膏润滑导尿管为减轻术后因导尿管刺激引起病人的术后烦躁。术毕根据术后躁动评分标准(安静合作,无躁动为0分;烦躁或轻度烦躁,试图坐起,但能遵口头命令安静躺下为1分;不安静,不服从口头命令或限制需制动,咬气管导管、牙垫为2分;试图拔除气管导管或其它引流管,试图翻身、下床,在床上翻滚,抵抗医护人员为3分)同一人完成评分,躁动评分2分者即认为存在苏醒期躁动。记录苏醒时间从手术结束至拔除气管导管。所有研究对象采集麻醉前(T0)、手术结束(T1)2个时点的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浆褪黑素浓度。结果 :与T组比较,ET组患者术后躁动评分明显降低(P<0.01),术毕患者血浆褪黑素浓度明显增高(P<0.01);在T或ET这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患者苏醒期躁动评分与术毕褪黑素浓度有相关性(r=-0.429,P<0.05)。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在ET麻醉方式下,可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与术毕血浆褪黑素浓度呈负相关。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暨2013年福建省麻醉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暨2013年福建省麻醉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3-05-17
  • 【会议地点】中国福建厦门
  • 【分类号】R614
  • 【主办单位】华东地区麻醉学协作组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