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采收期对白菜采后营养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摘要】 采收期是影响白菜采后营养品质和贮藏特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着重考察3种不同采收期白菜采后常温条件下(20±1)℃的营养品质变化和耐贮性。供试白菜采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自来水清洗,风干后,将试材按采收期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播种后20d采收的为第1组,30d采收的为第Ⅱ组,45 d采收的为第Ⅲ组。然后用湿纱布覆盖并置于(20±1)℃的恒温箱中贮藏,每个处理3次重复。贮藏期间每隔1 d检测1次失重率、可溶性糖、蛋白质、维生素C以及叶绿素等指标,并对样品的感官品质进行评分。,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采收期的白菜失重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至贮藏第10天,第Ⅱ组白菜失重率最高,为11.56%,第Ⅰ、Ⅲ组分别为7.05%和9.15%。(2)对可溶性糖含量测定发现,第Ⅱ、Ⅲ组白菜的初始含糖量相同,均为1.10%,是第Ⅰ组白菜含糖量的1.8倍。虽然3组白菜含糖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第Ⅰ组下降趋势相对平缓,至贮藏第10天,3组白菜含糖量分别为0.42%、0.34%和0.32%。(3)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发现,贮藏初期3组白菜蛋白质含量下降迅速,但贮藏4 d后均又经历了一次蛋白质含量增加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出现与贮藏末期水溶性病程相关蛋白的产生密切相关。(4)3组白菜中,第Ⅱ组初始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0.14 mg·g-1,其次为第Ⅲ组和第Ⅰ组,分别为0.125和0.095 mg·g-1。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组白菜的维生素C含量缓慢下降,至贮藏末期时,第Ⅰ、Ⅱ组含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0.067和0.065 mg·g-1,均显著高于第Ⅲ组。(5)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组白菜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第Ⅱ组叶绿素含量变化相对平缓,贮藏的前4 d,均维持在934.4 mg·g-1左右。(6)感官鉴评表明,常温条件下第Ⅱ组白菜贮藏2 d后,叶片边缘即开始黄化,感官品质下降明显,第Ⅰ、Ⅲ组白菜则表现为轻微萎蔫;第4天,第Ⅱ组白菜萎蔫严重,外叶黄化明显,第Ⅰ、Ⅲ组白菜亦出现明显萎蔫和黄化,但修整外叶后仍可接受;第6天时,3组白菜均出现严重萎蔫和脱帮现象,第Ⅱ、Ⅲ组白菜的叶片和茎部甚至出现黄色水渍状斑点,已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第8天以后,3组白菜茎部均已腐烂。综上,不同采收期对白菜采后的营养品质和耐贮性有很大影响。其中,第1组播种后20 d采收的白菜营养品质劣变速度依次低于播种后45 d和播种后30 d采收的,商品性较优。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4-10-23
- 【会议地点】中国江西南昌
- 【分类号】S634
-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Institute of Vegetables and Flower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