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曹和平

【机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尝试抽象中国经济制度的模型形式并演示其历史传承过程中的均衡与震荡,在当代遇到的竞争以及未来可能的"宿命"具有重要意义。理论演进的原因是明显的:(1)在世界三大经济制度中,西方模式(Arrow,1959,Debrou 1961和印度模式(Akerlof,1976;Lal,1988)已被从不同角度用模型形式证明其存在的逻辑;(2)鲜有数学形式来描述中国经济制度的缘起、历史传承及对世界经济的独特贡献。实践意义更具挑战性。在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收敛方向上,主流经济学给出了太多色彩的西方式回答:(1)给定市场前提等制度性规范,让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来操作市场,经济必然趋向阿罗——德布鲁宇宙①;(2)以其为前提,相应的制度研究、内生增长理论、部分发展经济学观点以及实证性探索(Solow,1957;North,1973;McCloskey,1975;Sami-A—Ladin,1991;Blaut,1993;Britnell,1993;Krugman,1996)从不同侧面间接和直接论证了工业革命前很多个世纪中,西欧以及后来的美国经济模式是这一收敛过程的核心力量;(3)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世界重大经济历史事件的演化,强化了主流经济学认为西欧加美国模式是阿罗——德布鲁宇宙再造人间典范的认知理念。两个原因综合起来,相当一部分在现代化理念驱使下的中国经济学家更愿意中国历史经济制度成为一种过去时,一头扑向"现实生活中的阿罗——德布鲁宇宙"中寻找自己的政策建议灵感。

  • 【会议录名称】 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
  • 【会议名称】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 【会议时间】2004-08-23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F120.2
  • 【主办单位】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