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光谱诊断脉冲下DBD转动温度
【作者】 董攀; 李杰; 李喜; 谢宇彤; 龙继东; 章林文;
【机构】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流体物理研究所;
【摘要】 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近年来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如表面处理、清洁、杀菌、刻蚀等。DBD可直接工作在大气下,不需要昂贵的真空环境,工业应用前景非常吸引人。DBD既可在直流或交流电源下工作,也可在脉冲电源下工作。由于DBD工作气压高,在直流或交流下工作时,放电比较剧烈,容易对产品产生损伤;而且放电真正持续时间只有百ns,相当长时间内电源其实并没有维持放电,效率比较低。所以,脉冲电源下的DBD开始发展起来。脉冲电源可控制DBD电极间的放电处于辉光放电阶段,气体温度比较低,不会对产品产生损伤,而且可以产生大面积均匀放电。在DBD应用中,气体温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因为它决定着DBD是否会对产品产生损伤。在大气压下,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非常频繁,转动激发态的弛豫时间远小于辐射时间,所以可认为气体分子的转动温度和气体温度达到了平衡,两者相等。所以,本文采用转动温度来表示气体温度,转动温度由发射光谱法得到。发射光谱法不会对等离子体产生干扰,可原位测量,在等离子体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测量了DBD在不同电压、频率和电极间距下转动温度的变化。整个放电过程中,转动温度介于390K~500K之间。当电压增加时,转动温度反而降低。这是因为电压增加时,放电剧烈,碰撞更加频繁,电子数量增多,电子温度反而降低,从而转动温度降低。当电源频率比较低时,DBD放电开始是丝状放电,等离子体不均匀,电极边缘的细丝使测量得到的转动温度比较高;当频率增加到一定值后,放电开始均匀,转动温度有所降低但基本不变;当频率更高后,由于电介质上残留的电荷来不及消散,叠加在后续电压上,使电场强度增大,转动温度又开始增加。当电极间距比较小时,放电均匀,随着间距增加,电场强度变弱,转动温度降低,而当间距更大后,放电开始出现细丝,转动温度开始增加。该结果对DBD的工业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会议录名称】 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3-08-15
- 【会议地点】中国上海
- 【分类号】O461.2
-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核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