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安部公房转型的“路标”

【作者】 王建华

【导师】 宿久高;

【作者基本信息】 吉林大学 , 日语语言文学, 2011, 硕士

【副题名】从《终点路标》到《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

【摘要】 安部公房凭借1948年的《终点路标》开始了自己的文坛创作活动。文坛初期的安部几乎不被理解,1951年他凭借《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获得当年的芥川奖,确定了自己在日本文坛的地位。1962年《砂女》以后,他的作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读者,由此成为国际知名作家。安部之所以成为国际知名作家,与“人的存在”这一文学主题有很大关联。《砂女》及其后作品的主题多是对现代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但是,“人的存在”这一主题并非始于《砂女》,而是贯穿了安部作品的全部,其开端是他的处女作《终点路标》。这部作品着重反映了安部的思想观念,三年后安部实现转型并完成了具有前卫风格的《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从《终点路标》到《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安部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基础。这一基础在两部作品相互关联而又迥然不同的变化中充分体现出来。本文首先细致分析了两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部的转型,即从《终点路标》到《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安部的思想及文体的变化,特别是“人的存在”思想的发展状况。最后结合作家自身经历和外部影响分析了作家转型的原因。本文的第一章分析了《终点路标》中主人公的存在状况。主人公的存在是围绕故乡这一主题展开的。本文首先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分析了两个故乡—“生的故乡”、“存在的故乡”的意义。进而明确了远离“生的故乡”寻求“存在的故乡”这一主人公的出发点。接着分析了主人公在“远离故乡”与“潜入故乡”的两极中寻求“存在的故乡”的过程。主人公为了寻求“存在的故乡”,远离“生的故乡”逃到中国东北的一个偏僻村庄,然而他依然没有觅到“存在的故乡”,获得的只有远离故乡的孤独。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此时主人公原有的认识结构已被解体。因此主人公试图通过认识的重构来获得“存在的故乡”,即通过“潜入故乡”,对自己的过去进行重新认识来获得新生。最后分析了主人公到达的终点。阐明了主人公自杀的含义。主人公放弃了对故乡的寻求选择了自杀,最终也没有获得“存在的故乡”,没有获得新生。第二章分析了《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中主人公的存在状况。主人公是被名片夺去姓名的S·卡尔玛氏。姓名是“生的故乡”的代码,由此可见,《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的主人公与《终点路标》的主人公的出发点相同,即两人都是从远离“生的故乡”出发的。但与《终点路标》不同的是,《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的主人公并没有因为失去“生的故乡”就开始追寻“存在的故乡”,而是与此相反,开始寻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但其结果却是存在基础的丧失与自我的解体。论文通过主人公对Y由认识到不认识的过程,分析了主人公自我解体的过程,继而通过对主人公接受的不合理审判的分析以及对主人公身边物体变革的分析,阐明了主人公存在基础的解体过程,最后分析了“墙”所蕴含的两种象征意义:被限制的人的存在和人的新生。进而论述了《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的主人公最终获得新生这一事实。通过以上分析,阐明了安部追求“人的存在”的两种方式,即《终点路标》所体现的思想探索方式和《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所体现的客观观察方式。同时,为了论述从《终点路标》到《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的变化,着重对比分析了两个主人公最初所处的地点及最终到达的地点。第三章分析了作家安部从《终点路标》到《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的转型。这一转型主要表现在作家关于“人的存在”这一思想的变化和两部作品的文体变化两个方面。安部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内部世界到外部世界的视线的变化;对世界从不认识到认识的变化;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突破。《终点路标》是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思想探索过程。与此相反,《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是对战后人的存在的客观描写,安部的视线从内部世界转移到了外部世界。《终点路标》的主人公始终无法得到新生,始终处于认识结构解体的状态。与此相反,《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是对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结构的揭露,是对现实世界的分析。作家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从不认识到认识的变化。两个主人公最后到达的终点不同,《终点路标》的主人公最终选择了死,而《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的主人公最终获得了新生,在这一变化中,作家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变化显而易见。这三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家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突破。两个主人公所处的出发点相同,“墙”是被限制的“人的存在”的象征,由此可见,《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是《终点路标》的具象化,两者在“人的存在”这一主题上是相通的。在《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中,“墙”不再象征着被限制的“人的存在”,而是象征着人的新生,与《终点路标》相比,作家的思想有了突破。文体与作家认识现实的态度也有着根本的联系,《终点路标》是思想观念文体,《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是前卫风格的作品。本文具体分析了《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的前卫手法。首先,由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了形象合成手法;其次,由人的附属物—名片的独立存在,分析了隐喻直叙手法;最后通过审判中的哲学家动作的孩童性与理论的高深性的对比,分析了讽刺手法。第四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家转型的原因。内因包括作家自身素质、战中战后经历,外因包括日本战后运动团体“夜之会”、“世纪之会”的影响,以及花田清辉的影响等。少年时生活过的中国东北部沙漠化的环境,培养了作家即物性看待事物的眼光。从小对数学的喜爱,尤其是对几何的钟爱使他后来通过《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获得了“墙”这一揭露日常世界不合理结构的辅助线。东大医学部的学习经历,使作家形成了形而下的思维方式。战中、尤其是战后经历摧毁了作家对恒常事物的信赖,使作家开始放弃实存主义的认识方式。外因方面,“夜之会”、“世纪之会”这两大日本战后前卫艺术团体也对安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花田清辉的影响是最大的。本文结合《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的内容,分析了花田清辉对作家的影响。花田清辉的前卫艺术观主要有两点:一是把对立的事物统一起来,构成一种慑人心悬的紧张感,使人发现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的不合理性。《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中的名片的存在就是这一手法的体现。此外,花田清辉的现实主义的实质是在“介入—对立—斗争”这一过程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即通过内部—外部不断的循环运动,把内部的人的意识的本质转化成外部的具体物质,并以此来把握现实的实质。而《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中名片的存在就是《终点路标》中所体现的思想的具化。安部就是通过名片这一辅助线来揭示日常世界的本质的。如上所述,本文在细致分析《终点路标》和《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文本的基础上,系统的论述了从《终点路标》到《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之间的作家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变化,为理解安部文学打下了基础。

  • 【网络出版投稿人】 吉林大学
  • 【网络出版年期】2011年 09期
  • 【分类号】I313.074
  • 【被引频次】1
  • 【下载频次】316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