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文化定型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On Cultural Stereotype and College EFL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作者】 李轶群

【导师】 殷明玉;

【作者基本信息】 吉林大学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7, 硕士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大学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目的语言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使之发展成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Dodd (1991)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与三个因素紧密相关:第一,情感因素,指拥有积极的态度,包括自我肯定、自尊意识、信赖、安全感等。第二,认知因素。指跨文化接触中的感知与认识,包括期望、定型观念、不确定感等。第三,操作因素。指所采取的行为与交际技巧,包括言语与非言语技巧。作为认知因素之一的定型观念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它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影响跨文化理解与跨文化交际。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了培养学生与他民族的人们交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概括两种文化的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然而,这些对差异概括的存在,有可能人为制造屏障,影响甚至妨碍了与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等现象,高一虹称之为“跨文化交际悖论”。对于外语教育者,一直在尝试和探索如何走出这一悖论的出路。但是目前中国学生在语言教学关照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乐观。定型作为一种认知因素,仍然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本文作者力图探索合理的文化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匡正原有的文化定型,建立更为合理的定型,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除去导言和结论外涵盖四章:第一章在介绍文化的特点的同时,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定型观念,即定型的定义,定型的特点,定型的分类,定型的形成及其变化模式。自从美国新闻记者Water Lippmann (1922)在他的《公众舆论》一书中首次将定型观念(stereotype)这一术语引入社会学领域,它就逐渐引起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所谓定型(stereotype),简单地说,是“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有的固化、简单的看法”。研究者们相继从不同的角度给定型下了定义,并且也是褒贬不一,但对定型的态度逐渐趋于客观:定型一方面简化了认知过程,帮助人们更快地认识世界;但另一方面,定型忽视个体差异,过于笼统化,因而妨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定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自定型”和“他定型”,本文主要指“他定型”,是对其他群体的定型。本文主要从文化空间来考察定型,主要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民族或国家成员的笼统的、简单的看法。定型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且改变和修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了解定型的形成和定型的变化模式对于培养正确的定型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本章在分析定型形成过程的同时,对定型形成的原因做了简单的概述: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第二章具体阐述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为文化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又是多元和可变的,因此,对一定文化的定型一方面有助于认识异文化,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本章重点探讨了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1.产生误解:文化定型的形成通常是建立在过度概括和过分强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因而通常会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定型的致命弱点在于把文化局限在单一个维度上进行对比,过分强调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和同一群体的共性,忽略了同一群体中人的个性和不同群体中人的共性。这种对共性的过度概括和对个性的过分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交际失误。2.产生偏见和歧视:定型是文化本位主义倾向的根源。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文化描述——文化定型——文化偏见——文化歧视。定型在形成之前只是基于单纯对某一文化的描述,当类似的描述不断地被复制就形成了定型。一旦在定型中加入感情的成分,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偏见,偏见表现在行为上,就导致歧视。3.助长民族中心主义:当定型和偏见十分突出的时候,就极容易助长民族中心主义。即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自己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行为方式来解释和评判对方的行为。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障碍之一,会导致交际中断或交际冲突。第三章主要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目标文化的定型。综合边永卫、高一虹在“大学自传体文本中的文化定型转变”和张萍、陈俊森的“大学生的英美日中定型观念的调查”的调查方案,结合实际本文作者设计了一个调查方案。运用这一方案,在长春师范学院数学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共102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对目标文化的定型,然后分析文化定型的来源,以及这种定型对其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1.文化定型确实存于大学生的头脑之中;2.积极的文化定型使学生对目标文化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发展成良好的交际愿望。相反,消极的文化定型产生消极的情感,从而发展成消极的交际愿望;3.学生头脑中对目标文化的定型主要来自媒体,重大历史事件和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指外语课堂教学。不难看出外语学习是学习者对目标文化定型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外语教学手段和形式又往往使学生形成了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甚至是错误的定型,从而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通过外语教学使学生形成客观、准确的定型或者使他们的定型得到不断的修正,从而,让文化定型成为其认识世界、了解异文化的桥梁与纽带?本文作者试图找到理想的文化教学手段来使学生形成更合理的文化定型。第四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鉴于外语教学对学生文化定型的获得起了很大作用,且准确的定型更有助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这一章节中,就如何使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文化定型,同时形成日趋准确和合理的定型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本文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树立正确的态度: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对目标文化形成客观、准确的定型,首先在于树立积极的态度。包括对定型的态度,辩证思考问题的态度等;2.教材或学习资料的选择:教材是学生获得文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教材要不断更新,且内容要客观。作者认为大学体验英语就是较好的寓文化于语言学习中的教材。其他的学习资料应该是原版的英文资料,另外,通过网络获得学习资料也不失为一中好的办法;3.教学形式的选择:在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的同时,又极容易走进文化定型的误区。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提高,多媒体和网络走进了学生的课堂,因此,本文作者主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出把电影教学和网络教学引入文化教学的课堂,让这些更直观的影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目标文化,帮助他们形成准确的文化定型;4.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同时对目标文化也有自己的态度或偏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很容易影响学生对目标文化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本文作者建议教师在文化教学的课堂中在传输大量文化信息的同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匡正和获得更准确的文化定型。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在文化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定型。文化定型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稳定性,同时定型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短期的文化教学对定型的形成和改变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地尝试。最令人欣慰的是在一学期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用分析的眼光去了解目标文化,这对正确文化定型的建立使必不可少的。当然,培养一位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是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使学习者打破原有片面定型,建立新的合理的定型的一种尝试,希望对外语的文化教学有所帮助。

【Abstract】 Culture teaching has been advocated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re is a problem we should not neglect in EFL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 one hand, to cultivate the learner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t’s essential to general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 own cultur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so it is unavoidable to establish certain stereotyp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mplified and overgeneralized stereotype is likely to stand in the way of learner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development. This is so–called“paradox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Gao Yihong, 2000), which has attracted linguists’attention these years. And many language educators are attempting to go out of the scope of this paradox all the while.However, as a cognitive factor, to a great degree, stereotype still influences learners’aspiration and motiv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thesis lays emphasis on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help learners develop positive stereotypes to the target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teaching.Chapter One i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s and of stereotype from five aspects: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categories, formation and change models. Chapter Two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influences of stereotype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on cultural stereotypes of college EFL students. Chapter Four is the core of the whole the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how to help learners develop positive stereotypes to the target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teaching.The suggestions in the thesis are incomplete and tentative. However, the author hopes the present study will give some help to any study concerned with helping learners develop accurate stereotypes towards target culture in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网络出版投稿人】 吉林大学
  • 【网络出版年期】2007年 04期
  • 【分类号】H319.3
  • 【被引频次】6
  • 【下载频次】838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