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寒黑土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Effects of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patterns on soil aggregates and potato yield in alpine black soil areas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籽懿韩伟金鸿飚黄修梅杨忠仁李濛池张凤兰

【Author】 Wang Ziyi;

【通讯作者】 黄修梅;

【机构】 内蒙古农业大学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摘要】 为研究高寒黑土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对比分析当地6种传统种植模式[2年轮作处理: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Ta—St);3年轮作处理: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Ta—Bv—Ta—St),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Bn—Ta—Bv—St),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Ta—Bn—Hv—St);马铃薯2年连作处理:油菜—小麦—马铃薯—马铃薯(CK)],探讨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轮作模式有利于降低0~20、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轮作对土壤团聚体具有正向作用,提高了0.50~1.00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5种轮作模式均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0~20 cm土层中,与CK相比,Ta—Bv—Ta—St处理土壤容重显著降低10.53%,孔隙度和R0.25分别显著提高18.01%和36.07%。Ta—Bv—Ta—St处理>2.00 mm粒径团聚体比例最高,较St—Ta—Bv—St、St—Sm—Ta—St、Bn—Ta—Bv—St、Ta—Bn—Hv—St和CK分别提高了12.47%、30.55%、3.62%、104.43%和105.88%。20~40 cm土层中,与CK相比,Ta—Bv—Ta—St处理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提高。Ta—Bv—Ta—St处理0.50~1.00 mm粒径团聚体比例最高,较St—Ta—Bv—St、St—Sm—Ta—St、Bn—Ta—Bv—St、Ta—Bn—Hv—St和CK分别增加了13.92%、37.03%、38.89%、42.07%和193.33%。不同轮作模式间马铃薯产量差异显著,较CK提高35.6%~75.5%,其中Ta—Bv—Ta—St处理更有利于马铃块茎产量的提高。综上,Ta—Bv—Ta—St轮作模式较其他处理更能改善土壤结构,对提高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效果更为显著,适宜在高寒黑土区推广。

【基金】 内蒙古科技计划(编号:2022YFDZ0010);河北省科技计划结转项目(编号:21326320D);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21ZD0005)
  • 【文献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编辑部邮箱 ,2025年03期
  • 【分类号】S532
  • 【下载频次】28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