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路径与模式——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谈
Discussion: “Paths and Pattern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Architectural Culture”
【摘要】 中国传统居住形态,呈现了对乡野俚俗与人伦礼序的融通和适应。地方文明与价值系统、山河地貌与气候条件、工匠精神与营建技艺,共同构成了传统居住文化的底色,塑造了镶嵌在这片壮美土地上多彩斑斓的居住样貌。这种文、野杂糅的状态,贯穿了传统居住文化的衍化历程,构成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多样化生境;而村落与民居作为载体,也成为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文野形构”。2023年5月12日,第27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召开之际,“文野形构——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成果邀请展”在华中科技大学揭幕。至8月22日,民居展移至中国建筑科技馆,重新整理布置后面向公众展出,受到普遍关注。2024年1月20日至3月20日,经过再次酝酿调整后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在四川李庄成功举办。此次民居展受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指导,由宜宾李庄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承办,新建筑杂志社、中国建筑科技馆协办,共邀请国内17所高校参展。展览以地域方位为经,以地方性特征为纬,意欲以一幅幅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村落与民居多彩画卷,诠释与呈现中华大地村落与民居的过去、当代与未来。本文依托与展览同期举办的“路径与模式: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研讨会成果,邀约参展高校学者撰写笔谈文章。学者们从乡土调查与测绘、乡土智慧、传统民居的定义、民居研究成果的科普化展示与传播、跨学科研究与整体观照、地域优势与学科特色的结合、地区化的民居研究,以及传统民居活态保护与工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该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与延伸。我们期望,通过组织这类面向公众的展览,对民居保护与利用议题进行不断讨论,使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增进对乡土建筑遗产多元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进而提升对优秀建筑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 【文献出处】 新建筑 ,New Architecture , 编辑部邮箱 ,2024年06期
- 【分类号】TU241.5
- 【下载频次】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