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国式现代化中“弱有所扶”原则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阐述了“弱有所扶”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性和独特性,“弱有所扶”不仅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支持,更是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核心原则。“弱有所扶”原则不同于西方的“保护弱势”理论,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化传统,强调国家主导、社会协同的整体性保障。该原则的内涵包括物质权利实现和精神关怀提升两个维度,涉及生存权、教育权、医疗权等基本权利保障,以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研究认为,实现“弱有所扶”原则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分工,构建科学的鉴别标准和实施机制,确保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 弱有所扶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
【基金】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弱势理论视角下罕见病群体权利需求变化与社会政策调适研究”(22YJA840015)
  • 【文献出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 编辑部邮箱 ,2024年04期
  • 【分类号】D632.1
  • 【下载频次】5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