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马克思尊严观的主体性及其超越路径

On the Subjectivity of Marx’s Concept of Dignity and Its Transcended Path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贺李忠红

【Author】 Wang He;Li Zhonghong;

【机构】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新时代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 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主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它不仅是一种自足的实体,更是一种抽象化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思维逻辑,更指出了由此造成的尊严主体的独断性、抽象性和孤立性。进一步,马克思从"单向化""实体化""非历史性"三个层面超越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抽象"主体性,确立了尊严的"具体"主体性,在解构的过程中确立了尊严的主体不再是自我意识或自我,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历史性个人。这表明了马克思尊严观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由认识论向实践论、从抽象性到具体性的内在超越路径。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18VZT003);广东省教育厅“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路径研究”(2017MZD011)的阶段性成果
  • 【分类号】B0-0
  • 【被引频次】1
  • 【下载频次】276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