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关闭
晶界显微组织特征对无间隙原子钢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英文篇名】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Grain Boundaries on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Interstitial-free Steel
【下载频次】 ★★★★☆
【作者】 高尚; 崔宇晗; 陈贤淼; 宋申华;
【英文作者】 GAO Shang; CUI Yuhan; CHEN Xianmiao; SONG Shenhua; School of Mater 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文献出处】 热加工工艺 , Hot Working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17年 2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无间隙原子钢; 晶界特征; 晶界偏聚; 韧脆转变温度;
【英文关键词】 interstitial-free steel(IF); grain boundary characteristic; grain boundary segregation;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摘要】 通过改变退火时间改变了无间隙原子钢(IF钢)的晶界显微组织特征,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和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分析了含磷无间隙原子钢的晶界特征与晶界处P的偏聚量,对比了冲击试验获得的韧脆转变温度(DBTT)。结果表明:IF钢DBTT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的晶界偏聚、晶界特征分布。增加IF钢中小角度晶界和重位点阵(CSL)晶界的比例,控制大角度晶界的比例能有效降低P在晶界的偏聚并改善钢的脆性。
【英文摘要】 The grain boundary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titial free(IF) steel was changed by changing the annealing time. Phosphorus-bearing IF steel grain bound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egregation of P at grain boundari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 an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AES). The ductile-to-brittle transition temperature(DBTT) obtained by impact test was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F steel DBTT are the grain boundary segrega...
【更新日期】 2018-02-06
【分类号】 TG142.1;TG161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具有良好深冲性的无间隙原子钢(IF钢)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尤其是汽车工业领域[1],被广泛使用在汽车的车身、内板及结构件的制造上[2]。IF钢通过添加溶质原子来达到固溶强化的目的,其中P是最有效的固溶强化元素。然

xxx
【读者推荐文章】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点击下列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献作者,可以直接查到这些机构和作者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其它文献,使您全面了解该机构和该作者的研究动态和历史。
【文献分类导航】从导航的最底层可以看到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同的文献,从上层导航可以浏览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

工业技术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金属学与热处理
    金属材料
    
      钢的组织与性能

工业技术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金属学与热处理
    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