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甘肃省城市部分成年居民超重肥胖情况及膳食影响因素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目的分析甘肃省城市部分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不同地区的关键膳食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各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各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及供能比,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超重肥胖率及关键膳食影响因素。结果甘肃省城市不同年龄段肥胖率和超重率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244、66.336,P<0.01),其中,45~岁年龄段肥胖率和超重率最高,分别为18.6%和41.7%。女性肥胖率(15.5%)超过男性(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7,P<0.01)。大城市成年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分别为17.3%、36.0%)均高于小城市(分别为10.1%、3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92、4.814,P<0.05);大城市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188、98.315,P<0.01),其中45~岁年龄组的肥胖率(27.7%)和超重率(50.1%)最高。大城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和脂肪(分别为2 363.35 kcal和95.89 g)均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 216.86 kcal和85.1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1、2.288,P<0.05),超重肥胖人群纯热能食物供能比例(21.99%)高于正常人群(1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小城市居民超重肥胖人群平均每日摄入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分别为1 880.63 kcal和268.93 g)均低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 029.25 kcal和296.34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4、-2.965,P<0.05,P<0.01),而超重肥胖人群动物性食物供能的比例和动物性食物提供脂肪的比例(分别为7.17%、13.71%)均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5.59%、11.16%),植物性食物提供脂肪的比例(86.29%)低于正常人群(8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城市居民应注意控制纯热能食物的摄入量,小城市居民应降低动物性食物而适当增加谷薯类食物的摄入,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关键词】 体质指数超重肥胖膳食
  • 【文献出处】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 编辑部邮箱 ,2015年07期
  • 【分类号】R589.2
  • 【被引频次】2
  • 【下载频次】135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