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育视阈下先秦创始儒家的天道观
【摘要】 先秦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他们竭诚探寻天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张扬人性,谋求人道的发展。他们深谙人道是治国安邦之本,认为人道的本质是治国理政、治世治民之道。天道即民道,天意即民意,"法天道"才能"顺民心"、"得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他们论说天道总是与修身化民的教育之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先秦儒家赋予天三种主要含义,一是具有人格意志的神灵之天;二是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的自然之天;三是祖先灵魂不死的在天之灵。他们援引神灵之天,是为了解释和论证现实生活中人们修身求道的合情合理性;阐释自然之天,是要教育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实现法天化民;论说祖先灵魂不死的在天之灵是为了达到"移孝做忠",实施德政礼教。探究并借鉴教育视阈下的先秦儒家天道观,对当代中国教育乃至文化的创新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基金】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bjx06)
- 【文献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Social Science Front , 编辑部邮箱 ,2010年05期
- 【分类号】B222
- 【被引频次】7
- 【下载频次】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