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古生物名词Fusulinid的中文译名应当用“”而不是“■”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有关有孔虫Fusulinid的中文文献,自1920年代李四光的先驱性工作起(李四光,1923;李四光,1924;李四光,1927),经过近90年的积累已经非常丰富。但其中文译名的使用比较混乱,就笔者所见有:纺锤虫、筳蜗、■、等几种。纺锤虫是日文的译名,且日文中“纺锤”两汉字的发音与“fusu”接近;筳蜗则是最早的汉语名(李四光,1923;李四光,1924),现均少用。至于“虫筳”和“”二字,自1920年代到1960年代,多用前者;而自1960年代以后,“”逐渐取而代之。目前,古生物学界和中文专业媒体似乎认为虫筳是已经废弃的异体字(杨建超等,2007),所以50年来出版的中文地质古生物专著、论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802004,40839903,40872008,40621002);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RT0546);中石化前瞻性项目(编号G0800-06-ZS-3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CUGL100504)的成果
  • 【分类号】Q911
  • 【被引频次】2
  • 【下载频次】167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