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糖尿病足的中医发病机制和治疗体会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糖尿病足中医又称消渴病足坏疽,是由消渴病发展而来。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血痹”、“脱疽”范畴。《疡科心得集》云:“有先渴而后患者,有先患而后渴者,皆肾水亏涸,不能制火也。此证形势虽小,其恶甚大”。现就糖尿病足的中医发病机制和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气阴两虚挟瘀在糖尿病足发病中的机制1.1气阴两虚为本消渴病的发生不外以下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不能藏精,阴虚内热,发为消渴。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2)过食膏梁厚味,醇酒炙火甫寸之品,致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而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和《圣济总录·消渴》分别指出本病乃“肥美所发”、“膏梁之疾”。(3)感受外邪入里化热

  • 【文献出处】 中国误诊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sdiagnostics , 编辑部邮箱 ,2009年09期
  • 【分类号】R259
  • 【被引频次】8
  • 【下载频次】307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