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朊病毒”这一译名已成大势
【摘要】 prion是美国科学家S.B.Prusiner(S.B.布鲁西纳)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物,被认为是疯牛病、羊瘙痒病的致病因子。Prusiner因此发现而获得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此词的中文名一直比较混乱,曾出现过朊病毒、朊蛋白、毒蛋白、蛋白病毒、蛋白粒子、蛋白感染粒子、蛋白侵染因子、感染蛋白子、朊毒体、锯蛋白、普利昂、普恩蛋白、普赖子等。全国科技名词委曾组织prion中文名的讨论,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有的赞同朊病毒,有的提出了普朊、感染朊、染朊子、朊、朊毒等名称。全国科技名词委2006年公布的《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将prion定名为"普里昂",又称"朊粒"。但在其他学科名词审定过程中,专家们对此词的中文名仍有很多不同意见,赞同"朊病毒"等译名的也比较多。同时,近年科技界对prion本质的理解仍存在分歧,这对如何定中文名也有一定影响。名词使用混乱必然影响科技的交流,定名不统一将使使用者无所适从。为规范prion的中文名,全国科技名词委拟研讨协调此问题,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本刊展开书面讨论,作进一步探讨。本刊欢迎专家、读者来稿来函提出prion的中文定名意见。这里先发表部分专家意见。
- 【文献出处】 中国科技术语 ,China Terminology , 编辑部邮箱 ,2007年04期
- 【分类号】Q939.4
- 【被引频次】2
- 【下载频次】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