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关闭
超高介电常数钛酸钡/乙炔黑复相材料的制备研究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英文篇名】 Preparation of BaTiO_3-Acetylene Black Composite with a Super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下载频次】 ★★★★★
【作者】 黄集权; 杜丕一; 翁文剑; 韩高荣;
【英文作者】 HUANG Ji-Quan; DU Pi-Yi; WENG Wen-Jian; HAN Gao-Rong (State Key Lab of Silicon Material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
【文献出处】 无机材料学报 ,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5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钛酸钡/乙炔黑; 复相材料; 超高介电常数; 渗流效应;
【英文关键词】 BaTiO3/acetylene black; composite; super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percolation behavior;
【摘要】 研究了乙炔黑/钛酸钡复合材料的烧结条件和介电性能.利用XRD、SEM和介电性能测试仪对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介电性能进行了观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材料在空气中烧结时,其乙炔黑极易氧化挥发,难以形成钛酸钡/乙炔黑复相体系,但在烧结过程中,乙炔黑的分解挥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液相的出现,促进陶瓷的烧结;在氮气保护下,乙炔黑可以完好地分布于钛酸钡陶瓷体中,获得结构致密的钛酸钡/乙炔黑复相陶瓷.较好的烧结温度范围为1200-1250℃.在渗流阈值附近,钛酸钡/乙炔黑复相材料介电常数值大大提高,当乙炔黑含量在0.8-2.0wt%范围内时,其介电常数达到35000以上,比纯钛酸钡提高约12倍,介电损耗可以控制在0.2-0.7之间,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英文摘要】 The ceramic composite which has a super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was prepared by compounding and sintering Acetylene Black(AB) and BaTiO3 together in the protective atmosphere. Micro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composite were measured by XRD and SEM, and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by LCZ me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pared samples, are much difficult to form BaTiO3/AB composites when sintering in air atmosphere and at high temperature, because AB is oxidated and volatilized under t...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2057,50332030)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20335017)
【更新日期】 2005-11-25
【分类号】 TB332;
【正文快照】 1引言 复相材料是一类可以在保持原来成分的部分功能的基础上产生某些新性能的材料.近 年来,由导电微粒分散到电介质基体中所构成的复相材料体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l一4].通 过在电介质基体中填充导电粒子,如碳黑、金属等,利用介电性能随导电粒子含量的变化 所产生的“渗流效?

xxx
【读者推荐文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点击下列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献作者,可以直接查到这些机构和作者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其它文献,使您全面了解该机构和该作者的研究动态和历史。
【文献分类导航】从导航的最底层可以看到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同的文献,从上层导航可以浏览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

工业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
   工程材料学
    复合材料
     非金属复合材料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