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规模化猪场的胎龄结构问题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由于近两年养猪的市场行情一直比较好,新猪场引进后备母猪的速度都比较快,胎龄结构十分整齐,如果不及早对胎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很容易走进“低胎龄→高胎龄→低胎龄→高胎龄”的恶性循环中去。老猪场则把种母猪看得非常金贵,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淘汰1头母猪,随便可以发现10胎以上的种母猪,哺乳能力差的母猪,并不注重母猪群的胎龄结构。其实,种母猪群的胎龄结构对于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都非常大,举例来讲,笔者在售后服务时曾在某私营猪场发现这样1头母猪:引进后共饲养了640d,期间经历2次返情2次空怀,从未妊娠。期间共投入饲养成本:6元/d×640d=3840元,配种成本:4次×3×20元=240元

  • 【文献出处】 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06期
  • 【分类号】S828.4
  • 【被引频次】1
  • 【下载频次】107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