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婴儿期异位性皮炎皮肤表面细菌学检测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刘强武素梅

【机构】 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 030013030013

【摘要】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学说颇多,但以遗传性过敏性素质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作为内因,由于外界过敏原诱发的学说为大家公认。异位性皮炎患者皮肤易并发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的报道引起人们重视,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异位性皮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资料时可见到。婴儿期是异位性皮炎的高发期,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好发于头面部,皮损多有渗出倾向,与儿童期、成年期干燥苔藓化皮损不同。有关婴儿期异位性皮炎的皮肤表面细菌情况的资料甚少。1997—1998年我们对72例异位性皮炎患儿皮损部进行了细菌学检查,并对细菌对常用抗生素及利凡诺、莫匹罗星药物的敏感度进行了观察。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全部72例病例均为在皮肤科

  • 【文献出处】 山西医药杂志 ,Shanxi Medical Journal , 编辑部邮箱 ,2004年10期
  • 【分类号】R758.6
  • 【下载频次】49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