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关闭
基于不经意传输的合同签订协议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英文篇名】 A Protocol for Signing Contracts Based on Oblivious Transfer
【下载频次】 ★★★★★
【作者】 曲亚东; 侯紫峰; 韦卫;
【英文作者】 QU Ya Dong 1; 2; HOU Zi Feng 2; and WEI Wei 2 1(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2(Legend Corporate Research &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5);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联想研究院; 联想研究院 北京100080联想研究院北京;
【文献出处】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编辑部邮箱 2003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多方安全计算; 不经意传输; 零知识证明; 陷门函数; 位承诺;
【英文关键词】 secure multi party computation; oblivious transfer; zero knowledge proof; trapdoor function; bit commit;
【摘要】 在网络环境中解决合同签订问题需要保证信息交换的同时性 ,以前提出的协议都会给第 2个发送者部分计算特权 ,利用不经意传输协议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协议执行过程中 ,参与者将合同的签名位以及他对签名位的承诺不经意传输给对方 ,对方可以利用验证子协议证明该位的有效性 ,但是他却不能通过位交换次数的增加获取更多的完整签名的信息 ;在完成签名位的交换之后 ,参与者分别宣布承诺 ,并得到对方对合同的完整签名 ;在宣布承诺时 ,协议参与者已经获得全部的签名内容 ,要么是签名位 ,要么是对方对该位的承诺 ,因此参与者并不需要担心对方提前终止协议 在文章的最后利用多方安全计算的结论证明了该协议满足终止公平性
【英文摘要】 If two parties want to sign a contract C ove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y must “simultaneously” exchange their commitments to C Since simultaneous exchange is usually impossible in practice, protocols are needed to approximate simultaneity by exchange partial commitments in a piece by piece manner The party of secondly sending commitments may have a slight advantage; a “fair” protocol must keep this advantage within acceptable limits The protocol for signing a contract is improved based o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698962 5 0 5 )
【分类号】 TP393.04
【正文快照】 1 引  言两个参与者A和B想要通过网络协商签订合同C 为了保证公平性 ,参与者必须同时交换自己对合同的签名 ,然而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 ,想要完全同时地交换对合同的签名是不可能的 ,他们必须将签名分成若干块依次地执行 ,以保证大致的同时性但是这种方法依然存在着问题 ,

xxx
【读者推荐文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点击下列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献作者,可以直接查到这些机构和作者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其它文献,使您全面了解该机构和该作者的研究动态和历史。
【文献分类导航】从导航的最底层可以看到与本文研究领域相同的文献,从上层导航可以浏览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

工业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
      一般性问题
       通信规程、通信协议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