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稻芒及其在杂交后代表现的调查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摘要】 芒在野生稻中是普遍存在的。该性状以防卫和种子传播的功能被自然选择。在栽培稻中 ,除了一些为防鸟兽类危害而保留下来的较原始有芒品种 ,芒成了农民极讨厌的性状。芒是稻种的一个遗传性状。《中国水稻》[1 ] “芒的遗传”中论述 :“在水稻品种中 ,芒为显性性状。在有芒品种 /无芒品种杂交组合中 ,F1 表现为有芒 ,F2 有芒与无芒的分离比例有 3∶1、 1 5∶1、 9∶7、 9∶6∶1、 63∶1(管相相等 ,1 946) ,由此可见控制芒的基因位点肯定不止一个 ,二个或三个基因参与作用的遗传情况也是常发生的 ,故国外学者也往往认为是三个基因的累加作用。此外 ,无芒品种变成单倍体时也常为部分有芒

  • 【文献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ice and Wheat , 编辑部邮箱 ,2003年01期
  • 【分类号】S511
  • 【被引频次】15
  • 【下载频次】108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