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北部冬麦区小麦产量育种的生理研究
【摘要】 本文总结了“六五”~“八五”(1981~1995)北部冬麦区小麦产量育种的生理研究。首先从回顾前人研究中肯定了生理学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继而从①高产品种的合理冠层结构;②调控穗粒数、粒重的途径及机理;③籽粒灌浆特性对选育高粒重品种的意义;④小麦衰老类型的生理基础及其在选种上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结合高产生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北部麦区的小麦产量育种提出了五点建议:①亩产450kg品种形态和生理的冠层性状指标。②小麦植株发育早期,冠层应尽快覆盖地面;开花期冠层叶片的空间分布应合理;开花到成熟应保持长的叶面积持续时间(LAD)。③通过调节发育物候期持续时间的相对长度以满足培育高产品种粒多、粒重的要求。④选育北部冬麦区高产品种时,千粒重比每平方米粒数,灌浆速率比灌浆持续期更重要。⑤选择冠层上部叶片衰老与穗子成熟同步的正常衰老类型的品种,对粒重和稳产最为有利。本研究为今后我国高产和超高产育种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了从生理方面研究解决的途径。
- 【文献出处】 北京农业科学 ,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编辑部邮箱 ,1998年03期
- 【分类号】S512
- 【被引频次】10
- 【下载频次】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