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天人合一”新考
【摘要】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和人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最主要的课题。人们常常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等用语来概括和表述对天与人关系的不同看法。“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但作为一个哲学用语或命题则最早见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事各顺改名,名各顺放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天人感应”一词也来源于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按:指汉武帝)垂问乎天人之应。”至于“天人相分”,则是苟子《天论》中的著名观点:“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
- 【文献出处】 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 编辑部邮箱 ,1997年01期
- 【分类号】B2
- 【被引频次】6
- 【下载频次】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