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前、后囟穿刺术应用解剖学标本制作法
【摘要】 <正>前、后由囟刺术是对新生儿在疾病诊断时,于其他部位静脉难以采集血液,而从前、后囟进针,于上矢状窦内采血检查的一项技术.为适应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我们制作了前、后囱穿刺术的教学标本,此标本以突出穿刺部位、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和穿经层次为重点内容,引导学员在理解头颅结构形态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前、后囟穿刺术的操作要点 现将标本的设计、制作方法介绍如下.l材料与方法(1)用经防腐固定出生后l~2个月的婴尸.平下颌下缘截取下头颅材料.(2)剔去头发,再按下列步骤去掉左侧颅顶部头皮、颅骨和脑组织,暴露大脑镰和上矢状窦.①由左侧眉弓中点距正中矢状线4~5 mm并与之平行向后切至枕外隆凸稍左侧,再由左侧眉弓沿水平方向切至枕外隆凸稍左侧,去除颅顶部左侧份的头皮、颅骨及左侧大脑半球,显露大脑镰和小脑幕等.②去掉上矢状窦的左侧壁,暴露上矢状窦腔,以便显示穿刺的深度:于前囱平行矢状切面向外侧角呈“阶梯”式由浅人深剥制出浅筋膜、帽状腱膜及囟的膜性结构.每层保留3mm宽,以显示颅外的软组织层次.用两支9号针头,一支由前囟后角处进针,针尖指向眉间,与头皮呈450角刺人上矢状窦内,刺入深度为4~5mm左右;另一支于后囟正中进针,针尖指向前上方,与头皮呈 35°~40°角,刺入上矢状窦内,刺入
- 【文献出处】 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 编辑部邮箱 ,1997年03期
- 【分类号】R322
- 【下载频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