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我国地形“对角线”及弧形山脉与河流

The Topographlical Diagonal and the Arc Mountalin Chains With their River Course.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何大章陈小憕

【Author】 He Da Zhang(Instj tute of Geography of Guang Zhou)Chen Xie Qing(Teaching College of Guang Zhou)

【机构】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师院地理系

【摘要】 我国地形"对角线"及弧形山系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尚叶教授地形学创见之一.他指出我国地形大势可从东北大兴安岭至西南的滇南谷地一线把我国分成西北东南两大部份这一线可称为"中华对角线"。线以西大部为高原盆地,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成为沙漠、草原、大部河流属内流河、线以东、大部山脉短小,丘陵平原广布,气候潮湿,河流气属外流,一些河流虽有峡谷,仍冲流出海,吴氏並认为我国地形有三级阶梯状!青藏高原为第一级,蒙新高原(包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为第二级,东北平原、长江平原,华南丘陵为第三级,其中第一、二级与对角线的东缘基本一致。显见对角线以西以东的地形、水文、气候、植物、土壤、生产以至一切人文活动都有很大差别,我国自然上东西非地带性的分界实远大于南北地带性的分界.30—50年代有提出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的说法,这在国内实始自吴氏.吴氏还提出,我国山脉可以自西而东中部的昆仑一秦岭作"脊",分成三大系统方向相反的弧形山系:脊以北有一弧弧弓向南,称为蒙新弧;脊以南有二弧,一为藏滇弧,弧弓向北东一东,一为华南弧、弧弓向西北一西、三弧弧形山脉与河系大部与山脉相伴而行,成顺向河;一部则横过山脉成横谷而出.我国四大河流自西向东,都流于三级阶梯,並过"对角线"逐级而下,流程水文复杂,深受"一脊三弧"影响,河流大部可航、河过阶梯或穿山峡、每多滩险,不便航行,但有水力之利。珠江到中下游甚至于出口水道仍有华南弧势力,有山峡残余。但地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多雨,侵蚀力强,流量大.河道流程已适应当地地质地形,航行、水力、灌溉资源丰富.论述中国地形及山脉,过去地理学者只知豪岭山脉为华北与华南的分界线的重要性,实则东北——西南的分界线亦十分重要。这就是起自东北的大兴安岭至西南的滇南谷地这一界线,可称为"中华对角线"(注1)(见图)。"对角线"的西边和东边两方,不仅地势高低悬殊,离海远近亦有很大差异,因此,气候、水文、土壤、生产利用等亦有极大不同。法国地理学家丁·Sion(西翁)"季风亚洲气候"(1928年)(注2)所谓亚洲内陆"非季风区"(即亚洲高原)的东部弧形边缘,可相当于"中华对角线"。建国初期,我国自然区划的划分,提出的0级区,其西部界线亦与此线大致吻合(注3)。从地势来说,在"对角线"的西边,海拔多逾2000米,蒙古高原约2000米,塔里木盆地亦近2000米(注4),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更在4000米以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8848米亦在这里。从地形组合上说,"对角线"以西、以高山环峙的高原、高盆地为主,如准葛尔、塔里木、柴达木等,青藏高原本身是高原性海拔,北边的昆仑山,南边的冈底斯山,屹立在高原之上,仍不失盆地形态。而且气候干燥,大部河流不能出海,潴水成湖,汐漠冰川广布。在"对角线"以东、虽仍有若干高原、如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一部分,但主要地貌究属低平,高山很少高出地面1500米,山脉亦较短小(注5),尤以大别山以北至山海关,山陕高原以东至黄海、渤海,除山东半岛外,是我国最大的华北平原。在自然发展上,是由黄河及其他河流堆积而成,纵横千里,几无一小丘,但见地平线与天边相接。山海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松辽平原是一波状平原;起伏不大。华中华南山脉虽不少,但山脉究属矮小,大都是中山及高丘陵,阻挡不住大小河流流入海洋。这一点和"对角线"以西的河流,多止于盆地内,这差异可说是最突出。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十分清楚,青藏高原高4000米以上,属第一级蒙新高原高2000米以上、属第二级,以下为第三级(见中国从书、"Geography"外文出报社1983),中国农业区划委会"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中国地形,1984)但"对角线"东,四川盆地东缘山地之下,两湖盆地、云贵高原之下湘桂丘陵亦有悬崖,虽然也是我国阶梯地形第二级的一部份。由于气候湿热多雨,地表已被蚀成支离破碎,不如"对角线"西部地形那么完整,可概以对角线东部论之。所以我国三级阶梯第形中第一二阶梯的范围正与对角线西部相吻合,对角线以西为高原盆地,气候干燥非季风区的内流区,而东部则为丘陵平原湿润多雨,季风发达的外流区。我国地势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部,这当然和地质地形主宰,也和海陆距离有关,由此影响到气候、水文等整个自然结构。在我国大区自然分异来说,非地带性为主。从地形上看,东西横互的昆仑——秦岭山脉以北,山脉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蒙古高原以西的多是北西——南东走向,以东则多为南西——北东走向,河流也大致与山脉平行,称"蒙新弧"或"蒙古弧"。(注6)昆仑山脉以南,山脉显分为二弧,"对角线"以西为"藏滇弧"(注7),以东的是"华南弧"(注8),"藏滇弧"的山脉走向,西段大致是西——东走向,东段大致是南——北走向成一弧形,突向东北,横断山脉高山深谷,河流与山脉如影随形。"华南弧"山脉,西段属北西——南东走向、是受横断山脉的影响。东段是北东——南西,属震旦走向长江以南最为明显,为雪峰山、幕阜山、都庞岭、武夷山、云开大山、莲花山等,河流多结伴但也往往冲破山峡,奔流入海。华南弧势直迫海岸。现按我国四大河流来说明弧形山脉与河流的关系。黑龙江:是我国第三大河,全长4370公里(国内长3420公里),发源于约2000米的第二阶梯蒙古高原东段,上游自克鲁伧河至大兴安岭一段,流向依"蒙新弧"东段轨道,自南西一北东,中游约自乌斯提斯特力加(Ustijstreka)至乌苏里江口,长约1000公里,大致是北西——南东行,适与山脉正交,横切而过、多峡滩、水流湍急、水力资源约达500万瓧(注9);下游自会乌苏里江后入苏联国境,又循"蒙新弧"轨道,南西——北东行,无滩险、有利通航。全河成两个曲尺形,路线较简单。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路线很复杂。自约古宗列渠发源(4750米),经札陵湖、鄂陵湖、至索格藏寺800公里一段,上源出自第一阶梯、作北西——南东流;至积石山后,水流方向与上段相反,流向是南东——北西。至唐乃亥后,折向北东,在曲沟切过山脉,成东西向的龙羊峡,以后还过松巴峡和刘家峡、就到兰州,这段长1575公里,平均比降达2%。兰州以下至潼关,流成一大弯曲,河套即在其间。黄河于此,转了两个90°,在自然发育史上亦属罕见。本段除有桑园峡、红山峡、黑山峡、壶口峡等外,河流流于第二阶梯的高原内,坡度小、自兰州至河奎的河口,长1409公里,平均比降不过0.506%,可通行皮筏,以上是上游。雨量少而峡多是其特点。河口至孟津是中游,黄河由北一南流,过"中华对角线",雨量较丰,支流较多,黄土高原被深切成峡谷(壶口峡),龙门、三门等峡,在地形上可筑坝发电。至潼关后,河道东指,东西横亘的秦岭山脉挡于前,支流渭河推于右,黄河又转第三个90°弯。在孟津下落到第三阶梯,河道宽广,流速骤减,由中游带来的松碎黄土,大量沉积,河水四溢,居民筑堤防泛,河床日高河堤日高,竞成"地上河",决堤改造在所难免。从公元前602—公元1855年的2457年间,有史可稽的大规模改造就是9次,摆动于山东江苏的1000公里间。黄河下游取道直至近代向东指向新黄河口,按地质构造与地形来说,它还是适应于蒙新弧东段的势力。长江: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上源与黄河同出第一阶梯、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的东北、作北西—南东流,显受"藏滇弧"的支配,是典型的上游峡谷型河道。金沙江在自然发展史上,曾经由洱海入澜沧江,或由礼社河入元江,这在徐霞客当年已提出过。金沙江的改道,大抵由于四川盆地陷落,"华南弧"西段的河流不断向上侵蚀,加以雨量较多,向源侵蚀力强,于是将金沙江通天河夺过来。这段河流流向很不自然,金沙江由北西来,至石鼓折向北东,转南折北东,,重复一次,才达盆地,形成与黄河相反方向的大弯曲。四川盆地自沪州至三峡,长江虽横贯山脉,但仍没有埋没"华南弧"的势力,河道大致流向北东。三峡一段,北有大巴山脉,北西一南东横峙,长江只能斜穿巫山而过,形成三峡天险。利用三峡水力发电,最理想的地方是在葛洲坝。将来三峡水库建成,可成为我国甚至东亚最大水电站(葛洲坝低头发电坝高27米,发电量约为250万瓦,中国地理丛书 geography河流一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水力发电装为270万瓩,外文出版社,1983)三峡高水头发电,坝高150米,发电量约1500万瓩以上,1万吨轮可至重庆。宜昌以下,河道又作三次北西、北东折线,如英文字母 W,显然是秦岭一大别山和"华南弧"妥协的结果,即秦岭—大别山的影响,形成了宜昌—岳阳,武汉—九江的流向(北西—南东),"华南弧"的影响又促成岳阳—武汉,九江—南京的流向(南西—北东),河流虽流经平原,但仍深受地质势力的影响。长江的坡度,自发源至沪州约2600公里,地势由5600米降至279米(以屏山计),每公里平均落差达2.04米,水势湍急,不便航行。自宜宾、沪州至宜昌约6400公里,虽经三峡,每公里落差不过约0.22米,仍有利航行。宜昌以下至汉口,转入坦途,坡度大减,每公里落差仅及0.03米,航运便利。汉口以下降为0.013米,深宽1公里以上,河深一般达10多米,且通海轮。长江是我国交通的大动脉,在地形上是"藏滇弧"、"华南弧"复杂地质构造长期气候水流适应发育而成的。珠江:是我国第四大河,发源于第二阶梯,全长2129公里(以红水河为河源计),全程河道与山脉的盾矛最多。其支流的东江,大体是自北东流向南西,与山脉平行,全河几无蛱谷。北江则多与山脉正交或斜交,峡谷不少,如北江在武水有乐昌峡长达50公里是很著各的,此外在英德有盲仔峡,在清远有飞来峡,其支流连江,在含洗有犀牛峡,在连县有潭岭瀑更是粤北最大瀑布。据连县天主教堂 Furon 教授早年曾议筑坝发电,估计可供全粤北地区之用。连江全段基本是一横谷,滩险多,比降大,非开筑船闸,不能通航。西江的流向,大致是自第二阶梯的云贵高原,由西向东流,峡谷亦最多。上游红水河水力丰富,发电量于龙滩一处就有500万瓩,东兰一带,水力潜力大,东兰县有水电县之称,巴马县岩滩电站发电量已有130万瓩。中游梧州至高要一段,长约100公里,实一峡谷形态。下游珠江三角洲河道中有甘竹滩,出口.处有磨刀门、虎门、虎跳门、崖门等许多峡谷残余,均显现"华南弧"的存在。珠江流域大部属季风亚热带湿热多雨区,流量充足,流水侵蚀大施其技,河流分布和流向都已适应当地地质构造,风化壳深厚,冲刷强烈,河流至广州一地区又是地质地形弱点集中之处逐成一湾头三角洲(注11)。滚滚江流得以冲入南海,峡门虽多

【Abstract】 The theory of the topographlcal diagonal and the arc mountain chain of China is one of the topogaphical observcr of prof Wu shang shi. He polnt Jhat,if may be divided into twio parts upon our country by a Line from Gre at Kinganling Mt.from NEto thc southern Yun nan valley called Sinian Topographical Dcagonal"to the SWTo the wcst,it is plateau,basin and mountalns rare in rain,dry desert step,the erosion type in unnormal,the river drainge is inter- ior,the eartern part of th etopgraphical diagonal,the river course is exterior entirely,some of them,across the mountain chain,make a gorge,but they outward also flow to the sea finally.

【关键词】 对角线地形河流山脉弧形东北珠江三角洲流向大兴安岭金沙江
  • 【文献出处】 热带地貌 ,Tropical Geomorphology , 编辑部邮箱 ,1985年01期
  • 【分类号】P931
  • 【下载频次】36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