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几种活性炭比表面和孔径分布的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李身扬于淑华张建春

【机构】 北京化工学院物化教研室

【摘要】 本文采用流动色谱法,用ST—03表面与孔径测定仪,在液氮温度(—195.5℃)下测定了不同原料来源(煤、坚果壳、合成树脂)和不同的外形(颗粒状和纤维状)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采用一点法B.E.T三参数法、层厚法、孔模型法计算其比表面,采用圆筒孔等效模型计算孔径分布,并用D—R方程计算微孔体积V0和特征吸附能E等。对六种活性炭的比表面和孔径分布等的比较表明: 1.本文所研究的六种活性炭均系比表面大(>1000M2/g)和微孔发达的物质。 2.此六种活性炭的ΔV/Δr~r曲线均具有多峰性质,有两种以上不同孔径的孔。 3.此六种活性炭的比表面,孔径分布、平均孔半径r、微孔体积V0及特征吸附能E均比较接近,因此有可能作为同一催化反应的催化剂或载体。 4.六种活性炭的n值在1.0—1.5之间。 C值在100—1000之间。它们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第Ⅱ和第Ⅳ类型。 5.这六种活性炭用一点法、B.E.T.三参数法、层厚法和BJH法计算的比表面均很接近,如果要求精确度不太高,采用一点法在相对压力较低条件下计算比表面比较快速简便。本文测试结果与B.E.T.重量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 【文献出处】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编辑部邮箱 ,1985年01期
  • 【下载频次】175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